做茶叶生意的人有钱吗,什么命适合做茶叶生意?

茶商巨富朱紫桂

作者:彭意华

在我们老家,如果要形容某人发了大财,就会说他“发得跟朱紫桂一样!”朱紫桂是何许人也?恐怕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吧。然而在我们老家,他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呢!

从小,我就听到很多关于朱紫桂的传说,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就在县城街上流浪,当叫化子,冬天很寒冷,他就会去沿街的商铺里烤火,店老板都认得他,并不驱赶他,慢慢地大家发现,只要是朱紫桂坐在店里烤火,店里的生意就会很好。于是大家知道这个人会带财,都欢迎他去店里烤火,顺便使唤他做些零碎事情,他也会老老实实地把交待他的事情做好。慢慢地长大一些了,有家商铺缺人手,老板见他勤快,又聪明伶俐,就招他做学徒工,尽心教他。他人很聪明,又肯学,只三年功夫,就把老板全部的生意经学精通了,老板对他也很放心,把店铺交给他打理。这样过了一些年后,朱紫桂自己也积累了一些本钱,就另立了门户,专做茶叶生意,不出十年就发了大财。朱紫桂发财后,就大兴土木,给自家五个儿子每个人都建了一座大屋,人称“朱家五堂”。而且还广置田土,面积达一万多亩,成为湘乡一地最大的地主。

本人收集了一些有关朱紫桂的信息,现整理如下:

朱紫桂(1838—1903),原名先跃,衔名光耀,派名作卿,号云轩,湘乡县(今双峰)沙塘乡沙田村(今楠树村)人,系明朝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自朱权十传至议泗公,此乃湘乡沙田朱氏之迁湘始祖,清初自江西新建县迁居沙田。又八传至朱紫桂,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十四日。他是近代名满湖湘的茶商巨鳄,其事迹先后编入《双峰县志》,《湖南省志》,《清稗类钞》等书。

朱紫桂幼时家贫,只读了三个月的村塾,辍学后以樵采为营生。十六岁就到梓门桥镇的青兰煤矿挑脚以糊口,两年后(咸丰四年1854年),十八岁的朱紫桂来到县城永丰镇舅父孙公的杂货店当学徒,由于虚心好学,又善于应对,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店里的生意了,还学会了珠算,记账等会计知识。

附近也有一间杂货店,老板叫刘麟郊,是三塘铺镇胜云村人,他慧眼识才,看中了朱紫桂的本事,就邀他一起合营。刘麟郊除了经营杂货店外,还做一些红茶的生意。湘中之地自古盛产茶叶,但清朝咸丰年以前,茶商以经营绿茶为主,且规模较小。自咸丰后,海禁渐开,中西互市,西方人颇为喜欢中国的茶叶和丝绸,所以慢慢地茶商的规模也有所扩大,而且以经营红茶为主。刘麟郊则是那时较早经营红茶的商人之一,他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商埠,只数年之间即致巨富。自得朱紫桂相助后,其生意就更加红火了。

朱紫桂加盟后,就先在湘潭开设了“封君茶庄” ,又在安化,梅山,湘乡等茶叶产地设立分庄,负责茶叶的收购,加工,装箱和运输。并派专人常驻汉口,以掌握茶市行情。他自己则往来于各地,检查督导各地茶务,以保证茶叶的质量及数量。

其时,湘,鄂,赣,皖四个产茶大省,每年的茶叶都有两百万箱集散于汉口,立夏前后各地茶叶涌入,外商认为货源充足,就压价收购,导致茶叶滞销,利润骤减。朱紫桂见状,就召集各地茶商,商议好各地茶叶的上市时间,把各地的茶叶分批次运到汉口。外商见到货不多,就放宽价格,竞相购买,从而各地茶商都能获取高利,大家都很佩服朱紫桂,愿听其调配。为防止外商以短斤少两为由刁难茶商,朱氏还建议汉口茶商设立了公磅,以显公道信义。

相传有一次朱紫桂在陪同外商验茶时,打开包装后看到一小块干鸡屎,他眼疾手快,马上抓起丢入口中,嚼得津津有味。外商见状不解,朱解释说“那是茶精,可以补心。”外商疑虑顿消,反以高价收购这批茶叶。

同治四年(1865),朱紫桂乃脱离了刘麟郊,独自经营,其五子各自分工负责。朱紫桂仍穿梭于各地,联络茶商,周旋于外商之间。生意越做越大,当时汉口的红茶市场有“生记红茶不上市不开盘”的行规。如此,仅十多年的功夫,朱氏家族就赚回外商白银达百余万两,成为湖南著名的大茶商。

但到了光绪年间,由于部分茶商只顾赚钱而忽略了茶叶的质量,加上当时印度,孟买等地的茶叶产量也逐年增加,价格也更便宜,从而导致湖南茶叶的出口量减少,利润大减,茶业渐贱,利税也大为减少。当时先后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赵尔巽甚为忧虑,乃召朱紫桂以询其方略。朱紫桂则分别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和二十九年(1903)两次上呈《茶商条陈》,指剔弊端,并提出应对方法,深得两抚赞赏,还被赵尔巽委以“湖南商务总会董事”之职。

朱紫桂致富后,并没有为富不仁,相反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为本族和地方上做了大量公益事业。光绪四年,捐资1600两修建沙田朱氏宗祠。十年,捐置墓庐一所,祭田20亩。光绪五年至二十三年,捐资200两续修朱氏族谱。光绪十八年,其母孙老夫人八十大寿,朱氏秉承母意,将准备用来庆寿的资金用来修建沙田大桥。光绪二十年,捐积谷800石给永丰义仓,以救济乡邻。二十二年,捐田租300余石,设立义田,资助本族贫困者。二十三年,捐学租200石,设立义学,以资助和奖励朱姓子弟读书,并捐资双峰书院,为之添购图书。二十六年,湘中大旱,朱氏捐银万元,捐谷600石,捐米500石。因其善举众多,湖南巡抚吴大徴书赠“君子有谷”匾额,朝廷旌建“乐善好施”坊,累赠奉直大夫,朝议大夫。曾纪泽亦送去贺匾,此匾长期悬挂于沙田筱山堂内。曾国荃亦应其请为之作谱序。

朱紫桂在经营中,常目睹外侮,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因而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新变法。其长孙朱向秬则秉其心意,利用朱氏宗祠及五公祠创办族学私立宁翰高小,以教新学为主,为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打下基础,成为当时有影响的一座名校。

在朱紫桂的影响和带动下,有大批的邑人经营茶叶致富,并促进了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后较有名的茶商还有张元诚,谢先桐,李春轩,禹松亭,陈云亭,朱奎峰,陈少仙,戴海鲲,赵晴村,王成光等等。其中朱奎峰则是在朱紫桂死后,接手了他的一个小茶园而发的迹,也成为湘中巨富,并曾创办“湖南实业银行” ,盛极一时。戴海鲲则把业务扩展到广州,香港,上海,重庆及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各处都有他的茶庄或联号。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朱紫桂因痰病复发,经医治无效,于六月三十日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葬于其生前看中的五脑梅花山,因其曾自撰一联:“一点灵光还造化,百年骸骨葬梅花” 。

朱紫桂常以幼时家贫失学为憾,而补读书。“少固未尝读书也,至是而悔之,向学弥笃。尝课子延师,于帷后静听之,课罢,则就经中之字请解其义。客有读书者,辄挾卷以质疑,数十年如一日。其所常观之书,为《四子书》及陆象山,王阳明集。有过不自讳。”(清稗类钞——朱紫桂读先哲书)。朱紫桂自号“敬斋主人” ,其长孙朱向秬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辑录其遗著成《敬斋遗钞》三卷。

朱紫桂死后,当时名士纷纷挽以诗联,其中有:

曾国藩之侄,曾国潢之子曾纪梁挽:

兄弟两难,名成三徙,孝友萃同堂,春草池塘诗梦冷;

相逢十日,永诀千秋,晨星悲旧雨,梅萼风雪泪痕多。

探花王龙文挽:

治计然术,喜四子书,其才智有过人者;

孟郊游,才一年别,感死生而重痛焉。

进士彭文明挽:

长林隐括平淮书,前席陈条,尤为漏扈图补救;

晚年喜读近思录,敬斋暑号,居然理窟悟真诠。

二十二都公挽:

挾策上条陈,直以经商参政府;

建坊承宠锡,岂惟振乏在吾乡。

另还有曾希文,许邓起元,朱道濂,刘平谕,刘逢庚,刘文均,龙振甲,萧仲祁,宋熙士,卿中瓒,朱作新(堂弟)等,都有挽联,以表悼念。

前文提到的“朱家五堂”是指:石壁堂,璜壁堂,筱山堂,扶稼堂,忠仁堂。另有文甲堂,朱氏宗祠及五公祠,合为八大建筑。其中筱山堂位于沙塘乡的楠树村,是朱紫桂建的第一座大宅,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建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砖木结构,三进六横,有二层,青瓦白墙,山字墙垛,画栋雕梁,天井巷道,雕花木窗,半圆形欧式门,十分精致气派,总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目前除了部分危房被改建外,其余保存较为完整。目前楠树村仍有朱氏之直系后裔居住于此。

忠仁堂和璜壁堂则都已被拆毁,璜壁堂位于永丰镇的金涟桥附近,距我外祖父家仅一步之遥,现有璜壁堂小学在其原址。抗战时曾有东北中山中学于1938年1月迁到璜壁堂办学,可见其规模甚大。大约在五六十年代就被拆毁了。

扶稼堂也是被用来办学了,即现在的双峰三中,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其原有的建筑也都没有了。早些年学校建新的教学楼,还在校园内挖出了好多应该是属于朱氏的坟墓。

石壁堂则保存得相对较完整,它位于梓门桥镇的茶亭村,从我家老宅步行至石壁堂只需约十几分钟,中间只隔一座山丘。该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完工于1875年,历时七年,距今有130余年历史了。石壁堂是典型的湘中古民居风格的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其后山是一座茶山,正对着我家门前。石壁堂正门前面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河上自古就有一座水坝,也就是血洗湖南时曾经救过余家兄妹的那座水坝。小时候在家里,秋天气候干燥,晚上就能听到石坝的水响,大人就会说石坝水响,明天又是晴天。

石壁堂东西长88米,南北宽99米,共有房屋166间,占地面积约9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800多平方米,其厅堂为悬山顶,厢房及马厩为硬山顶,均盖小青瓦,封火墙爪角飞翘。其厢房间都置有天井,南北面设有便门。墙面所用青砖都是四面打磨,砌墙用的浆料乃是用糯米饭,桐油,石膏粉及石灰等调制而成,听说跟修建长城的砌法是一样的,因而在历经百多年风雨后依然纹丝不动。

石壁堂的建筑装饰也是非常讲究的,石木构件及山墙墀头,檐下,窗额等处分别施有雕刻,彩绘,堆塑,内容有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鱼跃龙门及各种珍禽瑞兽,人物花卉,如意云纹等祥瑞图案,内容丰富且工艺精湛。

我们当地人一般不叫石壁堂,而是叫石壁头,乃古地名也。在外面和人介绍说我家是石壁头的,大家都会知道。如果要祭祀或请神时,法师一定会请到“石壁庙王”的,石壁庙位于石壁堂左边侧前方约一百米处,大约“文革”前期就被拆毁了,后来大队建林场的房屋时,还用了一部分庙瓦上去。庙毁了,其原址就被开了一丘田,名“庙台上”。石壁堂地处梓门桥镇和永丰镇的交界处,其右边有一小部分的房屋是属永丰镇管辖的,称为“上石壁头”。其附近也有朱氏后裔居住,有位叫朱林的跟我弟弟是小学时的同班同学。

刚解放时,被人民政府处决的大地主朱达应就是住在石壁堂的朱紫桂之孙,后来石壁堂就被收归国有了,还抄了石壁堂内的所有家具,物资,分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我家现在还有一副石磨,听说就是出自石壁堂。有贫下中农无房者,就搬到石壁堂里,分了大门左边的一些房屋给他们住。正厅内有些房屋就是区公所的办公地,左边有个厅办了一个供销社,卖一些日常用品,还有一个中药店。我们自小就在石壁堂玩,但都是在左边的开放区域内玩,正厅和右边的房屋都锁起来了,不对外开放的。

但我还是有一次有幸进到正厅和右边的房间里看过。那是大约在八六年夏天,湖南电视台拍摄一部有关蔡和森的电视连续剧,有一些镜头就是在石壁堂拍摄的,在那里拍了好多天。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四年级,下午放了学,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拍电视,都感到很新奇的。附近的村民都去了,围在一起看热闹,还有的爬在围墙上看。有些镜头是在正厅前面的大坪里拍的,还找了几个当地的老头当群众演员,都剃了光头,戴上假的长辫子,穿上长袍马褂,一副清朝老人的打扮。导演给他们讲戏,很费劲,开拍了,又都不会讲普通话,拍了一次又一次,逗得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还有一些镜头是在大厅里拍摄的,把大厅装扮成一个旧时公堂模样,青砖的墙壁全都用白纸糊上,看上去很亮堂。有很多专业的演员,全都化了妆,清朝人的打扮,还有一个人是扮成叫花子模样的。

因为围观的人很多,所以不让进去,只有我们几个小孩溜进去了,进去了倒也没人管,我就在里面转了一遍,看了一些房间和天井。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厅里的那几根方形石柱子,都是整根的,两三丈高,直通屋顶,很粗,估计一个大人双手合围还抱不过来。我当时就在想这么长这么粗的石柱子要到那里去弄啊,又是怎么运输过来的啊?

后来区公所撤走了,住在里面的村民慢慢都建了自家的新房子,也都搬出去了。九十年代中期,镇里办养老院没地方,就用石壁堂最左边靠近朱家大塘的那个天井里面的房屋办起了养老院。有一次我带大学同学贾华去石壁堂参观,和养老院里的老人聊天,聊起朱紫桂,大家的兴致都很浓。有位老先生说朱紫桂之所以能发大财,从相学上说都是因为他有一个能背财的后背。

最近十来年,石壁堂已没人居住,没有打理了,正厅前边的大坪里已长满了野草,而且左边的一些房屋还被村里一些短视的人拆毁了,很可惜,幸好被上面来考察的领导制止了。拆下来的一些砖瓦还被拉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做维修之用了。石壁堂现在已被双峰县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起来,将来可能还会开发旅游吧。

朱紫桂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民族羸弱之时,朱氏用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与西方列强的商战中,为国为民争利,既富了自己,也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而且在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朱紫桂也是捐助了大量的钱物,对打败太平军也是有贡献的。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在近代湖南的人才群里,比较缺少经济方面的人才,但在以朱紫桂为代表的湖南茶商群体里,他们的表现也是丝毫不亚于徽商,晋商的。同样在今天,湘商里面的杰出人物也是层出不穷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1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