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上班,筹备做个虚拟物品个人店,万事开头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1 在某平台交了一千押金,上传商品,当时没有任何问题,第二天违规下架
2 打客服电话也没有给到任何解释,反正就是不许卖,我就转到某多多开店,同样的问题发生了,多次打电话咨询才发现要公司主体才允许卖虚拟
3 OK,注册公司,重新发布,被拒绝,要求重新选择主营类目,要选虚拟
4 一切搞定,产品又下架,要求虚拟物品需要额外四万质保金,后来加了4万保证金,第二天又被下架了
5 多方查询,原来要办一个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才可以,深圳办这个证,要5万,
不管是择偶还是创业,看得到看不到的门槛在不断增高,这往往不是平台的原因
商家太多,竞争白热化,然后无形中不断增加成本,然后各种商家鱼龙混杂,各种维权违规事情发生,又迫使平台规范市场
不断增加行业的准入门槛,虚拟行业还算简单,我记得卖成人保健产品还需要二级医疗许可,这个证件非常难办,80%以上大药房都没有
所以新手做电商首先要确定方向,比如你去任何一个平台开店
最核心的问题是,平台花大钱给的流量,凭什么给新手卖家
2021 每增加一个新客户,阿里的获客成本是900元,京东480,拼多多180——(数据来源—— 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公司公示财报)
现在最火也是最容易做量的某多多,商家也已经杀成一片血海,很多厂商都在接近成本价的方式卖,经销商基本没多少机会,做跨境电商反而是疫情下最火的风口
跨境平台有很多,国内比较大的,比如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版,大批商家开始退出,原因简直是匪夷所思
阿里发现客户超过5千美金的订单,直接由阿里小二对接生产商,真正实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怎么避免这种情况是我们需要思考
京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客户质量也更高,但是代价也就是成本更大,一个产品,8%平台抽成,10%物流,10%包装,20%刷单推广,15%退款损耗,毛利低于70%基本没办法做大力推广,而且疫情之下带来的各种成本剧增,在国内当下竞争环境,很难转嫁给消费者,往往只有商家来承受代价
而且2021年规则一个月一变,总之就是不能让你好好做生意,这种规则流量的极大不确定性,导致国内电商平台那么多年,单纯靠电商平台做起来的品牌屈指可数,占据流量的依然是线下品牌
而其他做起来的国产品牌,无一例外都是多平台推广,自己做内容孵化,有自己的稳定流量入口,比如花西子,完美日记,但是对于国内大部分中小商家来不能作为参考,我们没有那么多钱砸广告,找个靠谱一点平台,让自己的劳动付出有更明确的回报,规则简单,才是最实在的
在后疫情时代,专注全球市场,更能避免和国内的电商巨头硬碰硬,细分类目反而更能出头
现在跨境平台还群雄并立,扣点清晰,没有太多的隐形成本,没有国内刷单泛滥,运营成本剧增,大家只拼产品运营和服务,规则都是明的,虚假欺骗意义不大
最近比较火的lazada和虾皮,属于东南亚电商头部,在东南亚的地位相当于国内的天猫和京东,不过我运营的牙膏产品,客单价65,在天猫国际销量第一,但是在lazada和虾皮上架1年了,订单不到10个,如果是卖便宜货也许订单会很多,但是如果只卖便宜货,那还不如去做拼多多
不过该品牌在亚马逊的销量非常客观,只开通了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和美国,销售额可以达到500万/月,是国内电商的10倍,国内推广的投入产出比是0.8,亚马逊是17.5
,仅仅以19年到21年市场分析,整个电商环境悄无声息的朝国外倾斜
在中高端客单价的生活用品销售中,美英法日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不敏感,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对价格很敏感,低价产品更容易出货,我们同时运营的十几家上市公司品牌,从大家电到小家电,都可以在全球找到合适的买家,但是在国内,价格高的大家电很好卖,小家电反而国外卖的更好,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做生意应该有基本的野望,全球都是我们的市场,不管国内国外,不要给自己设限,哪个好做就做哪个平台
而亚马逊和eBAY的投入产出比是国内的好几倍,今年国内五个人的团队,苦哈哈做一个月50万销售额,扣去退货售后返点员工工资,纯利不到3万,而我弟弟在一个外贸公司上班,他的个人选品在亚马逊上销售额就320万/月,在eBAY月销售额超过60万,他还不是运营,只是负责产品开发, 这样的底层开发公司有一百多个,月销售额超过3.5亿
后来我登录弟弟的亚马逊后台账号,翻译软件超级简单,不是那种网页翻译,是更智能化的语音和文字就可以直接翻译成各种语言,我不需要学习外语,就可以把商品覆盖全球市场,技术的发展我们大家都关注芯片和5G,不知不觉中,语言已经不是我们沟通的障碍
亚马逊和eBAY都是不错的选择,曾经eBAY差一点就打赢阿里巴巴,统治中国电商市场,但是eBAY的格局有点小,既不像阿里巴巴一样开发阿里云,支付宝,不断降低客户的认知成本,也不像亚马逊一样全球建立仓库,给到买家竞争对手没有的物流体验,被后起之秀不断蚕食市场
eBAY虽然是电商平台,但是从领导层战略到多年的收入来源分析,就相当于一个收租的线上万达商场,不愿意在软件服务和仓储服务上给消费者更多投入,以后估计也会像一号店一样逐渐没落
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规则复杂 ,以前三个月改一次,现在是一个月改一次流量分配规则,
总是让商家无所适从,规则要透明,成本才更低,但是你成本低了,平台赚的就少了
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假如电风扇国内一年可以卖100亿,通过让大商家签年度框架协议大力投广告,中小商家卖力跟随,可以收到150亿的广告费,
但是做亚马逊相对简单,大家都是产品为王,起跑线都一样
你只要一套资料就可以开通13个国家的账号,交一份年费,就可以在13个国家卖货,不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国家去开通,重新上架产品。对比国内B2B和B2C还有海外又要区分,对比国内阿里居然让一个商家在四五个自家平台开店,淘宝.1688.天猫,速卖通,1688国际版,所有平台都要押金,有些还要年费,这种对比就更加直观。
所以二十年过去了,阿里巴巴1200万商家只有20万商家赚钱,不如去国外平台,摆脱内卷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红利期和红海阶段,现在国内已经杀成一片血海,各种打折促销,所有的推广直播,都让消费者视觉疲劳了,做什么推广效果都很一般
使没有疫情,这几年海外电商市场也在迅速增长,我弟弟工资才8千,提成可以到三四万
这些年我没怎么做淘系电商,也是敏锐的感觉到主流电商平台的流量下滑迅猛,导致商家内卷加重
双11过去,今年阿里5400亿的销售额,只比去年增加300亿,减去刷单,真实的数据肯定比去年有所下滑
这是国内电商平台抛弃中小卖家,把流量聚焦给到一二线大品牌导致的结果
所以双十一各大平台销售额越高,小卖家就越没有机会,大商家有钱有人有资源,会抢走所有坑位
所以我们看到大量中小商家国内受挫开始转战海外,boss直聘的数据最明显
一个国内电商岗位平均要面试21个运营,电商工资已经6年没有涨了,我15年的时候年薪18万,现在21年了,boss直聘大数据年薪15万在电商已经处于前10%,
我们不讨论生意,单论求职,国内电商运营是每况愈下
而我弟弟公司HR需要主动去找海外电商运营,根本就没人投简历,找猎头都不行,一般是简历刷新出来只要有电商运营经历,不管你有没有做亚马逊,都会有HR来骚扰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1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