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发呆的时候,一个朋友发来了一张图片和三个惊悚的表情。
点开一看,吓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一瓶酱油,售价175,按这个价格来算的话,怕是咱们国家没几个厨师配的上用他。
一瓶将近二百块的酱油,如果哪天被我买来,是绝对舍不得用来做菜的,当作传家宝兴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话又说回来,吃不起高端的,普通品质的酱油还吃不起吗?
说实话,真吃不起!
之前写了很多篇关于酱油的文章,其中也给大家介绍过酱油的挑选方法。
配料表,越短越好,不含工业增鲜剂。
原料,用大豆而不是脱脂大豆,小麦而不是淀粉或者麸皮。
发酵方法,传统高盐稀态发酵法。
等级越高,增鲜效果越好。
按照这四个要求,就能买到比较正经的酱油。
可是,能同时满足这几个要求的产品,最便宜的也要三十往上了。
最可气的是某某打着0添加旗号的酱油,普通产品不香,不醇又不鲜。
想要买到有点酱油味儿的产品,价格高的离谱。
本以为终于有个公司用工匠精神来做产品了,没想到仍旧是一个低俗的商业套路。
话又说回来,总有咱们普通大众买得起的产品吧。
有是有,那配料表的长度,不缩小字体的话,整个瓶子都不够写。
谷氨酸钠,酵母提取物,三氯蔗糖,焦糖色,乱七八糟的一堆化学名词。
让我感觉,背配料表比背元素周期表都复杂。
既然是产品,品质有三六九等,这件事无可厚非。
头抽的酱油,品质的确比二抽,三抽的酱油品质要好。
如果三抽为普通品质,二抽为高等品质,头抽为特等品质,那么使用添加剂的产品应该为次等品质了。
可现在的情况,大量使用添加剂的次等品质酱油,都已经卖到了十几二十块。
我不是学经济的,不懂太多商业秘籍。
就是感觉,这里面的套路太高深。次等品成了普通品,普通品成了高端品,高端品成了奢侈品。
再这么下去,这酱油涨价的速度,都赶上石油了。
各种金标,极鲜,一品鲜,特鲜,我都感觉装在瓶子里的酱油,自己都觉得害臊。
这还不去算完,酱油最大的内卷,是搞成了生抽和老抽两个产品。
刚才说了那么多,按照现在的产品分类来说,都是说得生抽。
当你以为,咬咬牙买瓶好点的,贵点就贵点的时候。
拿了一瓶三四十的酱油,准备走了。
旁边售货员,满脸堆笑地说,“先生,不来瓶老抽吗?”
也不知道哪位发明家,把酱油分离成了生抽和老抽,一个用来调色,一个用来调味。
这抽丝剥茧的功夫,比起那古代解牛的庖丁一点都不逊色呀。
被吹上天的某品牌红烧老抽,竟然自带红色,这一点是我最佩服的,能从黑色中把红色反向分离出来。
调味料公司的研发工程师,不仅化学学的好,这物理光学研究的更明白。
要命的是,这老抽的价格也不便宜。
更要命的是老抽的套路,老抽调色用,一次一丢丢就好,普通家庭买一瓶一年都用不完。
第二年,过期了还得买新的。
那我买个小包装的可以吗?价格还能便宜点,对不起,没有!
用量小的老抽,最小包装反而比用量大的生抽还要大。
这套路,这城府,把我们消费者拿捏的死死的。
说了这么多,做个总结吧。
现在的套路,如果换到以前是这样的:
去商店打酱油,原本5毛钱能打满一桶的。
突然有一天,商店说,涨价了,5块钱才能给你打一桶。
打了一桶回家,老妈发现这新酱油做菜不上色呀。
去商店一问,想上色还得再打一桶,一桶管调味,一桶管上色。
只用来上色,我打半桶行不?
对不起,一桶起卖,最低5块。
我爸现在是年纪大了,脾气好了,他年轻那会儿,要是商店敢这么卖酱油,有多少酱油缸都不够他砸的。
酱油的内卷,我多多少少也能理解一点点。
但是料酒也卷,这个本就不该存在的调味品,竟然还卷的风生水起的。
说他不该存在,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自媒体时代,消息并不闭塞,很多顶级厨师的视频里都表达过相同的观点。
所谓的料酒,调制进去的香料本应该为菜品增香,可结果偏偏帮了倒忙。
用了料酒的菜品,异味儿比香味还大。
就这样,市面上还推出了很多诸如葱姜料酒,花雕料酒的产品。
吃到0添加甜头的某品牌,还搞出了所谓0添加陈酿料酒,价格卖得很贵。
可最普通的黄酒不超过十块钱,去腥增香提鲜的效果甩他们几条街。
一些明理的零售商,已经悄悄地把黄酒和花雕酒跟料酒放到一个货架上了,而且经常卖脱销。
再聊聊我最喜欢的胡椒粉,一小瓶50g的胡椒粉,现在都卖到十几块。
而且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品牌的白胡椒粉,白的竟然跟雪花似的。
白胡椒粉是黄灰色的不是白色的,按照这个套路做,白胡椒粉是白色的,那葡萄糖就应该是紫色的呗。
这一点儿上,做胡椒粉的真该跟做酱油的去取取经。
最有意思的内卷,是食醋的货架上。
老陈醋,香醋,米醋,甜醋还不够,竟然有专门的饺子醋,凉拌醋。
某品牌厂商,可能是添加剂批量采购太多,再不用就过期了。
给醋里面也加味精了,智商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自认为收割韭菜的大聪明们,把味精,糖色加到了醋里,加的其实是个笑话。
选醋最简单:
炒菜要醇香,6度最佳。
点蘸要鲜甜,4度最好。
凉菜要酸甜,5度合适。
老陈醋,醇香厚重。香醋,甜鲜突出。米醋白醋,酸味稳定。
香料粉还有包子香跟饺子香,配料相差无二,也就是多一味少一味香料的事儿。
但他们卷的就不那么专业了,他们怎么知道我的饺子是什么馅儿的呢。
应该具体一点,例如韭菜鸡蛋馅儿香,猪肉大葱馅儿香,羊肉萝卜馅儿香。
还得按照地域细分下产品,到了河北得卖猪肉茴香馅儿香,到了东北得有酸菜馅儿香,西北有沙葱馅儿香,山东有鲅鱼馅儿香。
去了新疆,还得考虑有烤包子香,南方肉粽香。
就这,我还没提那十五香跟十八香的事儿,要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下去,加上历史车轮的推动,到了我孙子的孙子的孙子那一代,岂不是得有一个亿香了嘛。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
但还是希望大家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
毕竟,被消费者抛弃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