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徐默涵提交了一份提案,旨在通过多种措施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意愿。尽管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徐默涵认为,大学生仍然应该保持创业的热情和勇气。因此,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
据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3.6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近三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和投资风险增加,上海高校毕业生创业规模开始回落,尽管在2015-2016年期间曾经达到高峰。最新一期的报告显示,参与创业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申请创业基金的大学生占比也在减少,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大致维持在2%左右。
一位委员表示,目前“创业”存在极高的风险。尽管大学生本应是敢于创新和挑战的群体,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参与创业的人数相对于之前渴望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存在很大的差距。
需要加强可持续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目前的创业支持政策与创业周期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尽管引导类创业支持政策占比最大,包括创业准入、融资、税收优惠和配套服务等支持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只是短期的。政策在“送上马”后还需“扶一程”,因为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后需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此外,政策制定者还需考虑如何构建容错、包容和风险机制,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在首次创业失败后实现二次甚至连续创业。当前,这方面的支持还比较薄弱。
此外,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在创业时进行行业选择,以避免扎堆竞争。据统计,大学生创业动机中,生存型创业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是机会驱动型。他们通常会根据市场的热点机会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创业。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行业扎堆,尤其是在科技、互联网和文化创意等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底层基础行业,哪怕市场空缺巨大,也很少有人问津。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在创业时更多地考虑那些被忽视的行业,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了加快上海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可行性和成功率。首先,我们建议扩大创业指导的范围,覆盖创业的前、中、后阶段,以增强大学生创业者的信心和意愿。我们建议将大学生创业指导前置化、常态化、课程化和体系化。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我们将提供可长期触达、连续、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选修课或创新课程的形式提供。同时,在有条件的大学中,我们将试行毕业后持续提供指导课程或创业导师的点对点指导。
建议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概念,并加强持续的扶持政策。除了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次创业者、毕业 3 年内由就业转为创业的大学生外,还应将毕业 5 年内由就业转为创业的大学生纳入“大学生创业”范围,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创业支持。此外,除了引导性政策外,还应根据创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增加更长期的扶持政策,以服务大学生创业者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长远眼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为非热门行业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政策扶持。许多基础民生行业中蕴藏着许多创业机会,但这些行业往往不是高科技或前沿行业,例如医疗、家政服务和托儿所等。这些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创新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指导过程中,开展泛行业认知和实习,消除行业短视,同时出台更多此类行业的引导扶持政策,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避免他们在创业时陷入行业壁垒。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4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