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灵芝的生长情况。
初秋时节,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依然酷热难耐,热浪持续不断。记者在8月10日来到中川乡前进村,进入了“黄河彩篮”基地的灵芝种植温棚。温棚内一朵朵灵芝如同张开的小伞,菌盖上布满褐色的粉末,释放出浓郁的菌香。
下午2点50分,李鸿志,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按照往常的习惯来到基地,检查灵芝的生长情况。“一定要严格控制生长温度、湿度和光照度,不能有任何差错。”李鸿志一边叮嘱温棚的员工,一边仔细核对温棚门口传感器上的光照、气温和土温数据。
“今年的收成不错,等过两天采孢子粉时,村里人又可以来打工了。灵芝收成好,不光是你们高兴,我们也开心,因为有务工费增加收入。希望咱们的灵芝产业越发展越好,大家都能跟着享福。”在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朱艳说,以前连灵芝长什么样都没见过,现在在基地务工,既学习了种植技术,一个月还有4000多的收入,还能顾上家里的老人、孩子,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午后的基地内,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内铺满了黑色的棚布,将阳光挡在了外面,给棚里生长的灵芝增添了几分宁静。李鸿志告诉记者:“这个月是生长季节,所以来这里务工的村民比较少。待到收集孢子粉、采摘食体和栽种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会过来。他们可以在务工的同时学习技术,这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他还提到,从菌棒栽植到田间管理,再到孢子粉的收集和成熟采摘,都需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实操,因此用工需求非常大,有时候能有七八十个村民前来务工。
李鸿志是民和县的一位返乡创业者。2020年,他得知灵芝的市场前景广阔,经过专家的科学检测和评估确认民和三川沿黄地区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灵芝。因此,他决定在家乡种植灵芝。如今,他成功流转了前进村50个大棚进行灵芝种植,并在民和县产业园内拓展了灵芝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壮大了产业发展。
李鸿志表示:“与前进村签订了三年的温棚租赁协议,我们每年都要支付12万元的流转租金给村里。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周围村子一起发展。”对于他来说,返乡创业的初心就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李鸿志通过引进整合栽植、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条,成功实现了灵芝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灵芝孢子粉、灵芝切片、灵芝功能性饮料、灵芝滋补养生茶系列以及灵芝护肤品等产品,受到市场热烈欢迎。去年,灵芝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了超过200万元。今年4月,他在无锡开设了线下最大的体验店,仅仅4个月内就实现了销售额超过70万元的惊人成绩。
李鸿志指着灵芝大棚说道:“这些大棚每年可以产原粉200余斤,还有食用体800余斤,相比种植蔬菜,收益高得多。”
乡村产业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乎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了解决灵芝引进的高成本问题并进一步发展这一有利于农民的产业,李鸿志在掌握种植的关键技术后,决定自行研发灵芝菌种。目前,他的企业已经成功研发出民和1号灵芝,并且已经开始生产菌棒,同时还在培育更多的新菌种。
在民和县的农业大棚里,种植着被称为“仙草”的灵芝,这标志着农业发展迈出了创新和突破的一大步。灵芝花年年盛开,给李鸿志和他的企业带来了发展信心,也为前进村产业振兴铺平了道路。作为一项高效益的特色种植产业,灵芝为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增加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李鸿志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把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要种灵芝,还要深加工,将打造集观光、采摘、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跟着党的政策走,错不了!”他表示,就像一棵草也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一样,他对乡村振兴的潜力和未来充满信心。
抱歉,我无法完成你的要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5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