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北京市民还在因为疫情的袭扰,而处于百无聊赖之中。
朝阳区里按下了“暂停键”的大街小巷里,也因此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冷清。
不过,在这个所有人节奏都慢下来的时候,除了抗疫人员之外,还有一个群体,也在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他们是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提到救助管理站,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
就连如今的站长付洪波,在刚接到调任命令的时候,都不是很了解。
但这就是救助管理站的特点,它虽然接纳了无家可归者,但却几乎不进行宣传;虽然是家庭失散者的落脚点,但却从不接受媒体参观。
毕竟来这里求助的人,大多数都是弱势群体。
坦白地讲,接纳和送归求助者,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救助站和其他的公共服务场所还有本质上的不同。
因为别的场所都可以彻底地实行封闭管理、线上对接,但他们,却随时都可能需要去接纳无家可归的人员。
老人走失十年,百度AI助力寻亲
4月底,朝阳区安贞地区的一位流浪老人,经群众提供线索被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发现。
在赶到现场时,工作人员发现这位老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显然已经流浪了很久。
老人的出现,是疫情之下救助工作者的一个挑战,然而给救助工作带来困难的,并不仅仅是多出了一位受救助者这种简单的工作量叠加。
因为这位老人说话口音太重,几乎无法进行沟通。
而且在面对这些陌生人时,她的精神过于紧张、抵抗情绪强烈、拒绝任何配合,还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
就连一位前来帮助的女社工,也被踹了一脚。
但无论如何,救助工作是第一位的。
工作人员在采取了主动安全措施后,他们一边不断地对老人的情绪进行安抚,一边对老人进行了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在警察和医生的劝导下,老人的精神状态终于稳定了,生活上暂时也有保障了。
但怎么为她寻亲,怎么帮她回家,却成了摆在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
在寻找老人身份信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她的随身物资中,几乎没有有价值的信息,这让警察和工作人员连她初步的信息都难以掌握。
再加上沟通上的语言障碍,让老人成功寻亲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当然了,通过DNA比对等手段,确实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确实利用了多种渠道去收集信息。
不过DNA对比等信息技术手段,毕竟在效率上,和比对样本数据完整率上存在着问题,这也让老人的寻亲工作迟迟得不到有效进展。
在多番寻求无果之下,救助站在百度上为老人发布了一个寻人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百度很快就联系到了救助站,而且快速找到了老人的属地,与属地相关部门建立了联系。
更重要的是,百度提供的AI人脸识别系统,很快便找到了一张匹配的照片,与救助站进行比对。
不过客观地说,如果用肉眼来进行比对的话,这张照片和老人只有80%的相似度。
即便是通过公安,用警察的角度去进行甄别,相似度也只是达到了9成。
但这个结果的准确度,是100%。
而且超出预料的是,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帮老人找到了原籍山西太原的子女。
仅仅依靠一张照片,就为失散人员找到了亲人,这太快了,也太准了。
然而百度的AI寻人技术其实远不止“快”和“准”这么简单。
因为在老人和子女最终相认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老人已经与子女失散了大约十年之久。
十年的时间,会让人的相貌、体态和动作都发生显著的变化。
那么百度AI究竟是如何做到跨年龄寻人的?
寻亲,为什么是百度
提到AI寻亲,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人脸识别。
逻辑上确实没错。
但是客观地说,这种看似已经普及的技术,在不同的开发者手里,从模型到算法,从逻辑到学习,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或者说是差距。
所以同样的人脸识别产品,在可以适配的应用场景上可能会完全不同。
就比如说人脸识别在寻亲工作上的应用吧,仅仅是理论上的门槛就非常高,因为寻亲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包含了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这不仅是简单的数据对比,更要在基于算法模型的细化下,进行大量的数据推演和数据过滤。
那么谁有能力更好地去做这件事,答案就是百度。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百度更为人所熟知的业务只在于搜索,没有太多其他终端上的交互和体验感。
但实际上,即便是抛开其他产品,单纯从搜索的内核来说的话,这也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密不可分。
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先驱和巨头,百度在AI技术上一直有着领先于业内的优势,人工智能专利数量,连续三年力压腾讯、华为,位列国内第一。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为数不多的能提供AI芯片、软件架构和应用程序等全栈AI技术的公司。
在对人工智能的极致探索下,百度成为了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四大AI企业”中,唯一一家上榜的国内企业。
(另外三家,是微软、谷歌和Facebook)
所以,在寻亲这项公益事业上,有技术、有社会责任感的百度,必须站出来。
百度AI寻人,用技术,让1+1〉2
寻亲这件事,其实并不单纯是帮家庭寻找失散的老人,还包括帮父母寻找失散的孩子。
而且根据失散者的行为能力不同,寻亲的对象和救助方式不同,还要分为正向寻亲,和逆向寻亲。
打个比方,家里的孩子丢了,有智力障碍的老人丢了,父母去找,这叫正向寻亲;而失散者主动寻求帮助,这就是逆向寻亲。
在过去,正向和逆向寻亲,通常会由于负责主体的职能范围不同,显得相对有些独立。
比如民政寻亲,就是以逆向为主。
虽然寻亲事业发展到如今,包括公安救助系统、民政救助系统、相关社会组织、救助站以及个体志愿者的特长各种渠道都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但是从结果来看,寻亲的目的是为了让家庭与失散者团圆,本身就不应该分成正向和逆向。
如果各展所长但却各自为战的话,那么像上面那位与子女失散了十年之久的老人,就很难与子女团聚。
所以整合寻亲中的分支为一体,形成合力,才能算是一件高效、完整的事业,而这种能让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剂”,就是百度AI的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属于视觉技术领域,百度在这个分支上,拥有着超过3000件视觉技术专利。
这些技术可以做什么?
可以实现失散前后的人脸对比配对,可以智能增强低质量图像清晰度,可以戴口罩人脸识别,可以低质量人脸识别。
甚至,还可以在极其庞大和精准的人脸数据生成技术下,实现跨年龄比对这种极其适配于寻亲事业的黑科技。
应该说百度在人脸识别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为寻亲公益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自从2016年百度携手民政部推出了“百度寻人”公益平台之后,已经帮助了超过12000个家庭重新团聚!
在已经成功的案例中,有许多都是失散了超过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位在4岁时被拐走的24岁福建青年吴俊发(本名刘洪江),通过相差20年的照片比对,匹配到了远在贵阳的父亲。
在进一步进行了DNA比对后,匹配结果得到了最终的确认,一个破碎了整整20年的家庭,终于再次完整。
应该说百度AI样本训练和模型预测技术的诞生,除了通过自身高达99.7%的准确率缩小了比对范围,还有效整合了各类机构的优势,让过去漫漫的寻亲路,变得高效而又精准。
现在只需要往百度AI寻人平台上上传一张照片,就能与全国各地的救助站,以及宝贝回家等公益寻人平台的数据进行对比。
这就是百度AI寻人,这就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情感、制度之间搭建的桥梁。
尾声
今年7月,百度AI寻人被《新周刊》评选为“年度公益项目”,用主观意愿和客观行动,诠释了科技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意义。
不过在我看来,百度AI寻人的出现,不仅是一次具体到家庭为单位的公益事业,更是一次对“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响应。
最近,我们一直在讨论“第三次分配”具体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模式。
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就是一种自愿的、自发的救助行为。
它体现的不是第一次分配时的市场自然规律,也不是第二次分配时的宏观调配,而是一种在以物质推动了文化、精神和道德之后的社会义务。
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
百度AI寻人的出现,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因为它是在把客观的技术保障,用主观的意愿落地成为一项服务。
把《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上100万人次的冰冷数据,变成了极具温度的破镜重圆。
这可能和我们过去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因为以前每当提到社会责任时,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都在于当天灾人祸来临时,某个企业为灾区捐了多少钱。
捐得多,就是有责任有大爱;捐得少,就是消极应对、商人逐利。
当大众认为捐款数额与企业规模不匹配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声音。
这不对的,因为这样的心态,更应该叫作劫富济贫。
捐款虽然重要,但捐款的目的,终归是为了用所筹到的款项去购买赈灾的物资。
比如说灾区缺食物了,可以去用捐款买食品,灾区缺衣物了,可以用捐款去买衣服。
但是有钱却买不到的东西,怎么办?
所以说百度AI寻人这项事业,以及百度与民政部合作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正是第三次分配中的先行者,是社会责任无声的承担者。
而他们“无人区”里的开荒,终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科技给人带来的不止是温暖,还有承载梦想、抚平创伤的希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