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揭露“养号控评”虚增流量背后的千亿级灰黑产业链,探寻其背后的庞大利益链条和操作规律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不过短短几个小时,家长刘某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被转发过百万次,获得5.4亿次阅读,登上微博热搜,词条上赫然写着“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致吐血抢救”。舆论迅速引爆,将矛头直指涉事学校和老师。报道中所涉及的刺激性字眼和照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然而,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不到一天的时间警方调查发现,劲爆信息实际上是由刘某编造的。虚假的信息登上了热搜榜,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而这一切只花费了760元的网络推手行动。
最近,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一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的案件进行了宣判,刘某和网络推手都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涉及案件的内情显露出,这是一条庞大的灰黑产业链,它依赖于“养号控评”以虚假手段夸大流量。虽然看似操作简单、规模不大,但这个虚假流量的生意已惊人地发展到了千亿规模,遍布各大互联网平台。无论是浏览量、点赞量还是交易量,都可能被“刷”,这破坏了互联网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规范秩序。
花费760元雇佣“水军”进行舆论炒作。
刘某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学生家长,最近因为女儿在学校被老师罚跑步而对老师产生了怨恨。他在2020年5月使用化妆水和眼影伪造了一张“血衣”的照片,并在微博上发布,声称女儿患有哮喘并由于老师的体罚导致吐血抢救。尽管帖子内容惊悚、言辞激烈,但并未在网络上引起太大的轰动。
刘某在调查后发现,经过网络搜索后,找到了网络推手马某。刘某一共向马某支付了760元用于提升该条微博的影响力。具体来说,100元用于购买1万次转发,160元购买2万次点赞,500元购买10万粉丝。接到“任务”后,马某在一个名为“某某社区自助下单”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刘某微博的链接,并购买代刷好评、阅读量及发布虚假评论。结果发现,这些服务仅花了270元就完成了。
刘某的微博内容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引发了大量转发和评论,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舆论愈发激愤,涉事老师遭受了网络暴力的侵害,甚至被人肉搜索。面对这一局面,马某感到事情变得异常棘手。他立刻在微信上联系刘某,希望能够删除他们之间的聊天记录。然而,刘某已经被警方调查,因此并未做出任何回应。
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刘某的微博内容被广泛传播,并引起大量关注。由于散播虚假消息,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刘某判决犯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缓刑两年;同时也以相同罪名判处马某和“某某社区自助下单”网络平台的经营者陈某有期徒刑六个月。
据广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古悦雄介绍,陈某经营的"某某自助下单社区"网络平台,利用API接口程序与其他上家网站对接,实现了自动化完成用户的涨粉、点赞等需求。初步统计,该平台涉案金额逾2000万元。
根据古悦雄所说,他指出利用接码平台来刷高网文阅读量、点赞数和发布虚假评论等方式是相对容易的。这种行为利用了低门槛的注册公司和相对低廉的费用,并可以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
平台不仅与客户素未谋面,对刷炒内容也几乎没有审核机制。“我根本就不认识马某,连这条微博的内容都不太清楚。”该平台经营者陈某在庭审时如是说,“这种订单一年要接几十万条,根本看不过来。每天会抽查网站上的订单,推文内容涉政、涉黄、涉暴力的我们不推,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很难核实。”
**修改后内容:**
平台不仅与客户素未谋面,对刷炒内容也几乎没有审核机制。“我根本就不认识李某,连这个视频的内容都不太清楚。”该平台经营者王某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种订单一年要接几十万条,根本看不过来。每天会抽查网站上的订单,视频内容涉政、涉黄、涉暴力的我们不推,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很难核实。”
马某也表示,自己从未对微博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一旦意识到信息是虚假的,就无法阻止网络名人和网民进行转发和评论。
用户在这个平台进行一次操作就能赚取一毛钱。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案件背后潜藏着大量制造虚假流量的不法网络平台,已经形成规模达千亿元的灰黑产业链。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刷高流量,例如在百度上检索“点赞平台”,结果显示有2400万个链接。具体操作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利用“网赚”类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例如在“喜爱帮”“手赚客”等App上,用户按照要求进行转评赞操作,便可获取一定的积分报酬,完成代刷业务,赚取差价。
古悦雄提到,一些人参与这种操作门槛低、赚钱快、甚至“在家里躺着也能挣钱”的活动。这吸引了许多时间富裕的用户。参与者需要按照平台提供的“剧本”来撰写评论,然后将截图发给所谓的“导师”进行点评,不符合要求的还要重写。一些产品的好评和差评正是来源于这些平台的操作。
2020年9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专门针对微信平台刷流量的群控软件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涉案群控软件主要利用技术模拟人工操作,通过电脑控制真实手机进行批量转评赞,一款微信群控软件可同时群控120个微信账号在线进行操作用于点赞、评论。由此收取企业的流量营销推广费,群控软件客户所需推广的往往是商业广告、公众号文章等。
万勇教授指出,近年来,刷流量的方式不断演变,已经从最初的人工刷量升级为机器刷量,并且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而是发展为更加综合的形式。
广州警方在2020年11月对一个“网络水军”团伙展开收网行动,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炮制网络“爆文”吸引粉丝关注。在该团伙的窝点,可以看到一些标语,比如“粉丝为王、买车买房”、“成功只有不停的加粉、加粉、加粉才有钱,才有‘真爱’”。
一位民警介绍,在2020年4月以来,有一伙涉案团伙以“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名开始运营。他们采用了炮制网络“爆文”的方式,利用自媒体来获取“粉丝”,从而赚取“流量主”广告费用。同时,他们发布了大量谣言信息,扰乱了社会秩序。
古悦雄指出,互联网经济中流量至关重要。有些公司存在“养号”现象,意在获取流量并收取广告费。这些公司通过吸引点击量来赚取收入,然而他们发布的内容大多充斥着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
开小生意也许暗藏着意想不到的大风险。
受访者指出,制造虚假流量和操控舆论关注点等行为构成的灰黑产业链,很容易演变成破坏互联网生态、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不法手段,可能引发多种社会风险。
记者在“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上看到了一则“快手刷双击1元100个”的推广信息。这个平台让用户可以选择所需流量任务的平台,以及所需达到的点赞和关注量,然后填写自己的链接即可下单。记者选择了2.88元刷50个短视频双击。但是“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提示记者,为了规避监管,短视频需要在发布20分钟后再生成任务。过了3分钟,记者看到该条短视频已经被超过50个陌生的账号点赞。
据广州一家传媒公司运营部门负责人透露,如果短视频在当天平台所有短视频中点赞量排名前十,就有可能被推上热搜榜,曝光量将呈几何级增长。这时无需操纵点赞,也会获得社会关注。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就一起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做出了判决。被告姚某开发了一款名为“直播神器”的软件,可以虚增某电商平台商铺直播间的流量。商家使用这款软件进行“外挂”操作,使得“僵尸粉”能与主播互动,营造出虚假的热闹场面,这迷惑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促使他们进行消费。
最近,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法院审理了许多涉及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案件。这些案件显示,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受到了虚假流量群控软件公司的侵害,并已对其提起诉讼。
深圳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钟小凯指出,群控软件通过不当手段获取用户注意力,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社会对互联网流量经济的正常运行。他表示,这一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将严格依法审理。
据钟小凯介绍,一些真实用户会主动提供他们的账号给刷单团伙,以赚取一定的费用。而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在这些用户账号中留下“后门”,以便后续对用户账号进行“操纵”。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软件开发商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好友信息等隐私,并可能引发诈骗等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事故。
网络黑灰产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活动的现象,如网络诈骗、盗窃个人信息、传播恶意软件等。治理网络黑灰产需要依法打击,同时也需要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这包括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跨部门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培育互联网健康发展环境等措施。
根据万勇的观点,网络虚假流量黑灰产业链的问题在法律层面可能触犯了多项法律规定,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此外,如果实施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在打击虚假流量灰黑产业链方面,面临着一些现实难点。法学专家认为,涉及的法律领域比较零散,特别是在刑法领域,对相关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黑灰产业利用境外云服务器或者使用国外手机号,甚至雇佣境外人员进行违法行为,导致打击层面存在调查难、取证难的问题。
互联网平台负责人表示,尽管一直在打击“养号控评”以及由此滋生的虚假流量,但群控系统也在对抗中更新迭代。目前最新的群控系统表现为模拟人的行为,不定时、不定量、行为无规律,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法律专家建议通过多种手段,如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治理等,共同打击流量黑灰产业,提高治理网络黑灰产的法治水平。万勇指出,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及时出台司法解释以及修改法律,以完善法律治理体系。
《本报记者毛一竹、胡林果、毛鑫》报道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5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