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消费者享受着购物便捷和价格优惠的便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凸显出来。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显示,价格虚高、假冒伪劣、货不对板等问题备受消费者诟病。因此,网络购物中存在哪些陷阱和套路?监管部门又将如何确保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的安全?而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新闻广播记者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直播间成虚假情感主播的“温床”
爸爸妈妈,明天晚上6:50儿子准时直播!希望你们能来现场支持!
我就是服务老百姓的!
直播带货相对于传统电商更加直观、富有亲和力,互动性更强。一些主播利用这些特点打出亲情牌,诱骗消费者上当。在央视刚刚播出的315晚会中曝光了一个特别的案例,发现一些主播通过打出"儿子们"齐上阵的名义,专门骗老年人购买所谓的"神药"。
李先生回忆说,他妈妈经常关注一些主播,这些主播都很善良,通常在直播时帮助人们解决纠纷,调解家庭矛盾,让人看起来都非常热心。他的母亲一直给这些主播点赞刷好评,还买了不少在直播间里推荐的号称有神奇疗效的产品。李先生曾试图向母亲解释这些产品的真实性质,但母亲却大声对他说:“你不懂!”
陈音江,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最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调查发现,很多人发现亲生儿女说的话比起主播儿女说的话更加可信,但无论谁说的话,我们都需要对信息进行审慎判断。记者调查发现,“苦情戏”中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一些人口口声声叫着爸爸妈妈,却只是为了利用老年人的钱财,同时一些宣传所谓的“神奇疗效产品”其实只不过是普通的食品。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虚假宣传一直以来都是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这些主播“戏精”总是变着花样地欺骗消费者。
陈音江指出,虚假宣传的形式在如今已经改变。过去,虚假宣传可能主要是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故意隐瞒信息,使消费者无法对产品有足够了解。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家不再直接宣传产品的功效,而是通过绕弯的手段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许多老年消费者和农村居民出于淳朴信任购买产品时,有些人可能是出于想要帮助他人的善良心态,而另一些人可能是觉得发现了便宜货。然而,实际上这些情况很可能都是一场骗局,卖给他们的商品要么是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要么是劣质商品,甚至有些产品可能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这种虚假宣传的问题非常严重。
警惕!私下交易的“定向链接”
可以便宜点吗?3000能卖吗?啥也不说了,师傅,我们交个朋友吧,拍下这个商品就行。个人定向你去回关一下,我有一个家族官网。
请您发送给他一张截图,要求他发送您一份个人定向。
商家私下向消费者提供了定向链接,用于进行交易。
商家为了套近乎,假装和消费者交朋友,称呼对方为“哥”,并为其提供一个独有的“定向链接”,实际上这个链接是一个付款链接。消费者打开链接后可能会发现价格比平台上更实惠,误以为捡到了便宜,然后马上付款。但实际上,这个链接并不是走平台的。一旦消费者付款,商家就会将其拉黑。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副主任郭耀宗介绍,在最近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指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郭耀宗指出,一些社交平台上的个人账号发布广告,用自制的官方店铺头像来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然后销售假冒伪劣的产品,而受骗的多是老年消费者。此外,一些商家利用小程序监管上的漏洞,通过私信交易和没有第三方资金托管的销售模式误导消费者,一旦发生纠纷后失去联系,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售后服务。
由于失去第三方平台的资金托管,交易变成私下交易,消费者维权变得困难重重,交易风险也随之增大。另外,随着新的业态和模式在网络购物中不断涌现,传统网络购物中存在的售后无保障、假冒伪劣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曾先生在淘宝网上也曾经历过一次令人非常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先生说在淘宝上买了松下的筒灯,发现有10个筒灯的开关无法正常启动,而且当灯泡无法打开时会出现闪烁的情况。他向卖家反映了这个问题,后来得知卖家称官方检测确实有问题并答应给他换新的筒灯。然而,当新的筒灯送到后,他发现这些筒灯似乎依然是之前寄出去的旧的筒灯,对此感到非常恼火。
很抱歉,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曾先生希望更换新灯,但在等待两个多月后,却依然收到了有问题的灯具。面对这种情况,曾先生只好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该家商家。然而,监管部门却发现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像大海捞针一般困难。丰台区市场监管局玉泉营市场所所长罗高放表示,如果商家在实际经营地和在网购平台上的备案信息不一致,那么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该段内容涉及网络商户存在跨省经营行为的监管问题,建议应加强对网络商户的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网络商户在外省经营的情况,可以通过联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行调查,督促其合规经营。此外,还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督促其规范经营,要求其对商户进行严格审核,并协助相关部门对商户进行监管。
治理“忽悠式直播带货”还需监管开新方
针对网络购物中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国家陆续颁布了《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和《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以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律师指出,面对新老问题交织的形势,远程网络购物并非法外之地,而平台和网络直播营销人员需要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直播营销这一方法适用于电子商务法,该法案明确规定了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营销人员对直播行为承担责任的情况。这意味着销售产品的人需承担相应责任。直播平台按照电商法的规定来承担责任,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它并不直接对销售行为承担责任,但必须确保入驻平台进行直播的机构和直播人员的资质审核,并对平台进行管理。
今年政府报告为平台经济释放积极信号,强调了数字经济发展和常态化监管水平提升,以及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支持。这体现了政府对平台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强调了信守法治、合规经营以及有序成长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用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网络交易市场才能吸引更多人气。在今年的315当天,北京市消协开通了“96315消费纠纷和解绿色通道”,并邀请了抖音、快手、京东、美团等10家企业签约入驻。北京市消协副秘书长陈凤祥认为,绿色通道的建立将提高消费纠纷和解效率,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
陈凤祥提出了一种绿色平台的构想,旨在为消费者、经营者和消协组织之间搭建一个沟通桥梁,以便他们能够快速解决消费纠纷。消费者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如果发生消费纠纷,可以通过北京市消协的“96315消费纠纷和解绿色通道”来寻求解决方案。
“96315消费纠纷解决绿色通道”签约仪式于近日隆重举行。
入驻企业在消费者提交和解材料后,应在24小时内给予受理回应。如果材料不符合受理条件,企业需在24小时内告知不受理的原因;符合受理条件的,企业需在受理后48小时内提出和解方案。若消费者不同意企业的和解方案,双方可以继续沟通和解,也可以选择“终止和解”。如果通过绿色通道未能达成和解,消费者可以向消协组织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依法维权。
记者:霍玥
责编:迟翔宇
监制:刘萤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n/52702.html